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是省级样板支部,成立于2021年,现有党员5人,其中副教授3人,讲师1人,1人担任校党委书记。在榆林学院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,支部依托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教研室,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以“双创”样板支部建设工作为契机,依托“党建+业务”双轮驱动的工作模式,强化理念融合,突出机制融合,逐步形成“党建+业务”融合发展新模式,以红色育人为抓手,深耕教研专业特色,推动全院师生同频共振共同发展。
一是依托“党建+教学”,为教学打造地方特色。支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“传帮带”作用,共同探讨教法改革,组织开展党员教学标杆示范课等系列活动,支部党员教师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,教学评价位列全院第一梯队。落实集体备课常态化,以榆林红色资源为抓手,结合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特点,支部党员参与编写书籍《曙光就在前方—1947年至1948年榆林红色记忆》,参与讲授学堂在线慕课《新中国的曙光就在前方: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胜利》。
支部牢牢把握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这个根本准则,紧紧抓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,通过“融合式”党建,促进“内涵式”发展,取得了“跨越式”进步。一年来,支部党员主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,课程建设1项,发表教研论文3篇,积极参与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。1人荣获“陕西省思政教学能手”称号,1人在首届西北联盟高校思政课教师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。
二是依托“党建+科研”,为科研凝练明确方向。支部从党员队伍中遴选科研模范,以强带弱,形成积极向上、示范带动的新格局,遵照“示范—协作—宣讲—引领”踏实开展工作,促使党建真正融入科研,提升科研创新、成果转化的动力。支部举行学术交流会,介绍各自熟悉领域的发展状况,分享前沿思想,紧紧围绕“中共中央转战陕北”和“西北革命策源地”推进科研团队的形成。发挥党支部辐射作用,形成优势互补、协同创新的长效提升机制,在张新柱同志的带动下,支部党员申报课题的积极性逐渐提高,科研水平不断增长。《陕西日报》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张新柱的署名文章《扬起高等教育龙头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》和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》,得到多家网络平台转发,受到高等院校师生好评。
三是依托“党建+服务”,为服务师生和社会搭建融合桥梁。支部通过本科生导师制,把教工党员的模范作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,从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等多方位关心学生成长成才。支部党员积极配合学校和院系安排,进驻学生宿舍关照学生,引导学生阅读《平凡的世界》等名著,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,做到了依托党建融合课内讲授和课外服务,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。
支部党员承担了面向榆林企事业单位、社区、学校等部门和机构的理论宣讲活动。2023年,支部书记李飒飒荣获榆林学院“四有好老师”称号,为支部营造了人人争做“好老师”的良好氛围。今后第二党支部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不忘教书育人初心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,为学院高质量发展、为学校实现“升大”目标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