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上秋裤,一起从古田再出发,向胜利前进――题记

2017年11月25日晚上7点30分,榆林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在6#406举行了主题为“重走转战路,坚定跟党走”的暑期实践活动报告会。参加本次会议的有第九届和第十届全体社员,此次大会由副社长唐倩倩主持并作报告。

大会伊始,唐倩倩向小马们播放了2017年暑期活动中社员们在米脂杨家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视频。米脂县杨家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执政事业地,陕甘宁边区最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村。
杨家沟村有一处毛泽东旧居,这处院子是清朝同治年间马氏家族马醒民修建的,修建新院时用穿廊挑石明雕了八条石龙,暗喻着第九条龙将会在这里出现。历史总是有自己发展的规律所在,在时长一年零五天转战陕北的艰难跋涉中,毛主席在杨家沟的新院里就住了长达4个多月之久。

镜头一转,来到了郝家桥习仲勋的旧居。
在这里,社员们一同倾听了一位当地革命老人的讲述,老人满怀激情的叙述那段艰难曲折的转战岁月。虽然那些岁月已成为回忆,但转战中革命领导人所体现出的心系大局、不畏艰险的担当精神、蔑视强敌、大义勇为的英雄气概、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的人民战争的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发扬。

刹那之间,实践队伍又参观了绥德师范校史馆和绥德汉画像石馆。建校以来,绥德为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培养了万余名优秀人才,享有“革命基地,教师摇篮”的美誉。培养的学生大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刘澜涛、马文瑞、安子文、张德生、白如冰、张达志、贺晋年、汪洋、白介夫、柳随年等近30位同学,后来成为我党、政、军的高级干部。汉像馆栩栩如生、呼之欲出的石像雕塑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争年代,感受到那段艰难的历史。绥德真不愧是革命的发源地,当地人民的血液里都蕴含着红色革命精神。

最后,社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清涧县袁家沟村的场景。袁家沟村是毛泽东向全国发出《东征宣言》之地,千古绝唱的《沁园春》亦诞生于此地。站在伟人作诗的地方,看着眼前壮阔雄伟的山峰,情不自禁让人体会到毛主席当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。一瞬间,社员们深有“成大事者必胸怀天下,心济苍生”之深刻感触!这一点,主席做到了,并做的让老百姓十分的爱戴和拥护。

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,短短三天的实践活动,让学员们受益匪浅。更深层次地理解了革命精神,更进一步地体验到革命的艰辛与革命军人的勇气和毅力。
本次大会也进入尾声,小马们感谢副社长唐倩倩的分享并给予热烈的掌声,感谢她精彩的报告。让我们一起树立学习转战精神的目标,并向革命军人致以崇高敬意!